日前,記者從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海口等地的調研中了解到,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并已開始進入快速大規模商業化階段。與此同時,一批優秀的人工智能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在業界眼中,人工智能沒有生產能力和市場的限制。隨著與傳統行業的加速融合,人工智能可以重塑所有傳統行業。
智能交通等領域進展迅速。
說到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用領域。發現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的商業化速度真的很快,行業內的企業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汽車盲區是安全駕駛的重要隱患。深圳市騰時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開發和生產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通過視覺識別技術提示盲區內的人或物。同時,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還可以監控和舉報駕駛員疲勞駕駛、吸煙、打電話等違法行為。
“去年,我們公司的視覺識別收入約為4000萬元,其中30%來自海外。今年幾乎所有海外收入都流失了。僅在國內市場,我們的收入就增加到6000萬元到7000萬元。”騰世科技創始人兼總經理謝喜玉說。
“科大訊飛的語音交互系統在短短五年內已經應用于1000多種車型和2300多萬輛汽車。2019年,每兩輛車中就有一輛具備語音交互功能,HKUST飛聲的市場份額占67.8%。”科大訊飛首席執行官吳小如說。
“將來,汽車可以在任何時候不按按鈕就能判斷司機是在和汽車說話,還是在和他旁邊的乘客說話。汽車可以通過‘觀察文字,觀察色彩’了解每個人的喜好,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吳小如說。
海口市科學技術產業信息技術局副局長梁錦松介紹說,海口市的“城市大腦”人工智能信號燈利用高德的視頻分析結果和實時數據,獲取每個路口的準確交通流量數據,從而實時評估路口信號燈的運行效率,并根據擁堵情況自動設定紅綠燈的放行和等待時間。通過人工智能信號燈的應用,濱海大道8個紅綠燈綠波帶早晚高峰時段停車次數由原來的9次甚至更多減少到5次;旅行時間從12分鐘甚至更長縮短到9分鐘。
在機器人領域,大旭科技是一家發展非常迅速的公司。公司專注于云機器人的研發。機器人XR-1連接到云中的智能大腦,每個關節都安裝了柔性執行器。結合視覺、聽覺和運動感知模塊,機器人可以安全感知周圍環境,完成抓取、打包和移動等動作,并與人類進行交互。該機器人可用于門房、接待員、業務指導、老年護理和銷售。
“智能服務機器人在某些領域可以代替人的角色,成本至少減半。”大源科技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小青說。
日常生活場景加速。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不僅體現在機器人、智能汽車等“尖端”領域,更重要的是,它正在與許多常見的傳統行業融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在被人工智能改變,比如食堂、超市、服裝店等等。
以前惠州學院中原食堂吃飯時間人擠人,每一個就餐窗口都擠滿了訂餐付錢的學生。引入可視化結算系統后,學生只需將餐盤放在結算桌上,系統通過圖像識別自動完成價格結算。菜品鑒定結算時間縮短到0.5秒,“烹飪難度”已成歷史。
惠州學院的食堂視覺結算系統來自廣州普視投資合伙公司,該公司開發的系統已經在中國移動(杭州)、富士康集團、三一重工、北大、中山大學等170多家單位的大型食堂使用。2018年,公司實現收入1944萬元,2019年收入快速增長至4500萬元。今天項目估值已經達到1.5億到2億元。
現在很多線下店、大型商場、超市的知名品牌都應用了視覺新零售解決方案。廣州圖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技術公司。該公司首席營銷官魏光表示,應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后,每一個缺貨的貨架都會自動拍照,并將拍照的照片智能拼接成完整的圖像,提示管理人員哪些商品需要補充。同時,每一位顧客進店后的動作軌跡、拿貨、甚至停車位置都會被記錄下來。人工智能通過分析不同顧客的偏好,以及不同價格和特點的商品適合擺放在哪里,可以幫助運營商決定商品的陳列方式,實現“千店千面”。
“安踏、OPPO、華為、屈臣氏、沃爾瑪、明創創品等多家旗艦店和尚超連鎖店都采用了我們全新的視覺零售解決方案。”魏光表示,人工智能與零售業的融合已經變得更加普遍。
無“天花板”擴張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推進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
“目前,數萬億個傳感器隨時隨地收集數據,人工智能分析海量數據,正在改變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智能與綠化、網絡化與全球化交織在一起的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說。
以北京為例,人工智能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北京新的經濟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北京人工智能產值達到1700億元,同比增長13.3%。2020年上半年,盡管疫情帶來不利影響,北京人工智能產業仍逆風成長,相關產值達950億元。
“北京人民對科技的接受度非常高,這也為企業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北京在17個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全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潘鳳表示,北京約有150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占全國的28%,居全國首位。截至2020年6月底,北京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已突破3000億元,誕生32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系統。
從全國來看,根據iResearch的數據,2022年國內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57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58%,產業將繼續快速增長。
在業界眼里,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是可以不斷擴展的,所以沒有發展的“天花板”。杜佳集團的子公司杜佳科技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其主要業務包括智慧城市、城市交通大腦、智能軌道交通等。其中,智能軌道交通市場規模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人工智能行業必須不斷與行業融合才能實現發展。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開辟更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豐富了應用場景,加深了與行業的融合程度,從而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人工智能行業可以重塑所有傳統行業,沒有市場規模限制,也沒有容量限制。”杜佳集團首席執行官徐莉說。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把人工智能僅僅看成一個行業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它將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成都融和實業排隊叫號系統廠家是一家集研發、生產、營銷、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智能排隊叫號系統、排隊機、叫號機、評價器(好差評系統)、呼叫器、多媒體查詢及信息發布配套系統等,公司產品已廣泛應用于不動產登記、智慧稅務、智慧政務、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通訊、智慧服務大廳、智慧機關單位等服務窗口行業.咨詢電話:028-87438905。